殺菌防腐劑品種的選擇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使來使用的方法不當,也不能充分發揮效能,使用方法大體可分為兩種:物理摻和法和化學結合法。
1.物理摻和法
這是一種通常使用的方法,不論防毒殺醬劑以粉末狀、固體、液體或者分散液的形式加人到涂料中去。只是種物理性提合,它的防莓、殺崖效能除了與本身的藥效有關外。還與飄粒大小分散程度密切相關。水不溶性的防毒.殺南劑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達到殺死霸清袍子或抑制住孢子的萌芽,都必須與侵人產品的他子相接觸,不溶性的化合物在使用產品中,顆就與顎粒之間、顆粒與侵人材料的霉菌孢子之間都有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高的縮短要蓽防霉劑在潤濕情況下的擴散,顆粒越大、分散越差,擴散也就越慢。若侵人的霉菌孢子在防霉、殺菌劑尚末擴敢之前萌芽,那就會失去防霉效果,因此同一種殺菌劑的毒殺性能隨省顆粒度的減小面增加,據有關資料報道,達到*高防毒效果的*小顆粒度為5~6pm.
混合制劑具有省工時、擴大使用范圍、提高藥效、減少用藥量、降低成木、延緩或克服杭藥性、延長殘效期等優點。近幾年來,國外許多1家非帶重視混合制劑的研究,并有大批混合制劑應用于生產,如日本1977年9月,根據安全性評價,重新注冊的55種殺菌劑中,混合制劑就有19種,約占1/3,美國混合劑的種類也繁多,凡能加工成混合制劑的均加工為混合制劑,不能加工的就在使用前進行混合。
但是,并不是任意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劑簡單混合都能起到增效作用,必須有一定的組成和配比才能充分發揮藥效,起增效作用,這就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包括增效作用機制的探索,才能配制出比較理想的混合制劑。
一般來說,內吸性殺菌劑由于高度選擇性和作用點的專性,容易產生抗藥性,面非內吸性殺菌劑的作用機制是多作用點的,比較不容易產生抗藥性。如果將兩者進行混配,-方面提高藥效。另一方面抗藥性菌株不可能同時適應多作用點的抗菌作用及多方面的變異,從而達到延緩或克服擾藥性的目的。例如:苯并咪唑氨基甲酸甲酯(BCM)是種內吸性殺菌劑,它穩定性好,對曲箱,青霉等大部分霉菌具有很強的抑制能力,但是對在陰暗湖是環境易滋生的霉曲(如徒格抱癥、毛甫)和細菌抑制能力較差,如果與非內吸性的殺菌劑二硫四甲基化秋蘭姆(TMTD復配后,可得到較好抗霉抗細菌效果,-般混配比為1:4,用量為0.5%左右。四氯間苯二脂(TPN)的前莓性及穩定性等性能均較好,但耐細菌性不如TMTD,若將它與TMTD混配使用,可以改善其耐細菌性能,使涂料達到既耐霉義抗腐敗的效果。般混配比為2:3,使用量為0.5%(質量分數)左右。TMTD抑制霉菌、細菌能力較強,且來源豐富,但穩定性比TPN與BCM差,特別是在較高溫度條件下易使硫鍵分裂,經與TPN、BCM復配得到改性。它們之間的混配不是制成混合制劑,而是在使用前進行混合使用。
2.化學結合法
如將殺菌防腐劑以簡單的物理摻和方式加人涂料中,由于涂膜每天暴露于陽光、雨淋中,經洗滌、揮發和遷移會引起防護力的減弱。如果把防霉.殺菌劑通過化學鏈固定在涂料的連接料上,成為聚合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就能改善因其溶解、揮發和遷移所引起的防霉性失效。并且,它的量少不會影響聚合物連接料的物理性能。
據報道有如下幾種:五氯苯酚、2(4瞇唑基)苯并咪唑、8-羥基喹啉、2,5-”誤-4-甲基萃胺、水楊酰苯胺和對氯間甲酚等。這些化合物的羥基或氨基與酰氯作用得到相應的丙烯酸酯或丙烯酰胺單體,這些單體再與聚合物單體如丙烯酸乙屬或釅酸乙烯等單體共聚,制備涂料用聚合物。下面用例子說明這個反應的進行。
防霉劑的摩爾比為0.001~0.05,聚合物的數均分子量為2.0X10'~1.5X10.據報道:將五氯苯酚制成防毒單體,然后在苯丙乳液聚合時作為聚合物單體參加進去,制得的共聚物配制成防霉涂料,進行加速耐籌試驗雖無抑制圈(這是化學結合型防霉劑的特點)但不長霉,解決了五氟苯酚易失效以及在空氣中毒性煙霧的暴露。不過這只是嘗試,還有待于進步研究。
另外,直接把防霉、殺藥劑附到預制的聚合物上也是可能的。據報道:將三丁基錫氧化物溶解于有機溶劑中(例如沸騰的苯)很容易與含游離發基的醇酸聚合物反應,如果反應是在苯溶液中進行的,則反應過程將隨者生成水的共沸排山而不斷地進行著。制得含鍋酸酸樹脂可以用來制造各種防霉、防污涂料,用于涂刷木材壁、金屬制品或者混凝土結構。